中国科学家再次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还原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体外二氧化碳人工合成高能长链食品分子示意图。变废为宝 研究团队 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变”淀粉,中国还能“变”其他东西吗?科学中国科学家最新给出的答案是“能”——可以还原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家再从头合成之后,中国科学家团队再次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次实他们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现氧方式,成功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化碳还原合成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葡萄 这一重磅科研成果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糖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涛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共同完成,油脂北京时间4月28日夜间,变废为宝研究论文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中国 晶界铜催化CO还原合成乙酸。科学 研究团队 供图 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家再示意图。 研究团队 供图 温和条件下工业废气变“食醋” 在本次研究中,次实二氧化碳究竟是如何变成葡萄糖和油脂的呢? 曾杰科普介绍说,首先,需要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原料,方便微生物发酵。清洁、高效的电催化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工作,是实现这个过程的理想选择,他们团队就此已发展很多成熟的电催化剂体系。 至于要转化为哪种“原料”,研究人员将目光瞄准了乙酸。因为它不仅是食醋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优秀的生物合成碳源,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等其他生物物质。 “二氧化碳直接电解可以得到乙酸,但效率不高,所以我们采取‘两步走’策略——先高效得到一氧化碳,再从一氧化碳到乙酸。”曾杰说。 夏川指出,常规电催化装置生产出的乙酸混合着很多电解质盐,无法直接用于生物发酵。所以,为了“喂饱”微生物,不仅要提升转化效率,保证“食物”的数量,还要得到不含电解质盐的纯乙酸,保证“食物”的质量。 研究团队利用新型固态电解质反应装置,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原本的电解质盐溶液,直接得到了无需进一步分离的纯乙酸水溶液。利用该装置,能在稳定电流密度内,超140小时连续制备纯度达97%的乙酸水溶液。 以乙酸盐及乙酸为碳源合成葡萄糖及脂肪酸。 研究团队 供图 酿酒酵母菌株工程改造。 研究团队 供图 微生物“吃醋”产葡萄糖 于涛说,得到乙酸后,研究团队尝试利用酿酒酵母这一微生物来合成葡萄糖。这个过程,就像是微生物在“吃醋”,酿酒酵母通过不断地“吃醋”来合成葡萄糖,但在这个过程中,酿酒酵母本身也会代谢掉一部分葡萄糖,所以产量并不高。 对此,研究团队通过敲除酿酒酵母中代谢葡萄糖的三个关键酶元件,废除了酿酒酵母代谢葡萄糖的能力。敲除之后,实验中的工程酵母菌株在摇瓶发酵的条件下,合成的葡萄糖产量达到1.7克每升。 为进一步提升合成的葡萄糖产量,不仅要废除酿酒酵母的能力,还要加强它本身积累葡萄糖的能力。于是,研究人员又敲除了两个疑似具备代谢葡萄糖能力的酶元件,同时插入来自泛菌属和大肠杆菌的葡萄糖磷酸酶元件。 于涛表示,这两种酶可以“另辟蹊径”,将酵母体内其他通路中的磷酸分子转化为葡萄糖,增加了酵母菌积累葡萄糖的能力。经过改造后的工程酵母菌株的葡萄糖产量达到2.2克每升,产量提高30%。 改造后用于制备葡萄糖的酵母菌株发酵液(棕色溶液),及制备的葡萄糖(白色溶液)。 研究团队 供图 固态电解质反应器。 研究团队 供图 新型催化方式助力高附加值化合物生产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的迅速崛起,电力成本下降,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已经具备与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化工工艺竞争的潜力。因此,高效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工艺被学界认为是建设未来“零碳排放”物质转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夏川表示,为了规避二氧化碳电还原的产物局限性,可考虑将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与生物过程相耦合,以电催化产物作为电子载体,供微生物后续发酵合成长碳链的化学产品用于生产和生活。 微生物作为活细胞工厂,其优点是产物多样性很高,能够合成许多无法通过人工生产或人工生产效率很低的化合物,是非常丰富的“物质合成工具箱”。 曾杰认为,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新型催化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碳的附加值。研究团队后续将进一步研究电催化与生物发酵这两个平台的同配性和兼容性。未来,如果要合成淀粉、制造色素、生产药物等,只需保持电催化设施不改变,更换发酵使用的微生物就能实现。 研究团队通过固态电解质反应器制备的乙酸钠粉末。 研究团队 供图 研究团队通过固态电解质反应器制备的乙酸水溶液。 研究团队 供图 为人工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灿研究员评价说,这项最新研究工作耦合人工电催化与生物酶催化过程,发展了一条由水和二氧化碳到含能化学小分子乙酸,后经工程改造的酵母微生物催化合成葡萄糖和游离的脂肪酸等高附加值产物的新途径,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的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认为,该研究工作开辟了电化学结合活细胞催化制备葡萄糖等粮食产物的新策略,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生物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是二氧化碳利用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中信金租于秀东:加快回归租赁本源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迈铸半导体完成1500万Pre A+轮融资,海南至华投资合伙企业、广州润明策投资发展合伙企业投资
- 招工忙用工旺 经济回暖信号强
- 市场分析:石油价格震荡,或将酝酿反弹
- 暴雪与网易“离婚”:都是钱的事
- 短短六周消除去年全部跌幅!特斯拉今年来股价已翻番
- “报复性”存钱?可能是对年轻人最大的误读
- 中集车辆拟13.56亿转让深圳专用车100%股权 账面收益预计逾7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登台 5年期利率最高可达4%
- 监管打击链上质押 Coinbase重挫14% 创半年来最大跌幅
- 景林资产:今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对中国资产保持乐观
- 瑞士信贷盘前涨约4% 预计2024年将恢复盈利
- 声网Q3净亏损2770万美元同比扩大三成 下调全年业绩预期
- 四进两退!\
- 2月10日操盘必读:影响股市利好或利空消息
- 日本1月份企业物价指数同比增长9.5%
- 茅台酒11个月销售破千亿背后,“I茅台”挤压传统渠道“利益”,1935颓势已显
- 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 央行: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4%,比上月高0.18个百分点
- 兴胜创建于2月9日斥资32.71万港元回购28.2万股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