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靠直接5折起家的“双11”,为啥不再直接打折了?
经济日报 今年“双11”购物节刚开始,双11就有平台发出“开卖1小时102个品牌销售破亿元”的经济接折接打喜报,消费者反倒有点冷热不均:有的日报积极领券凑满减,有的靠直因为“太烧脑”无动于衷。 从晒单来看,再直折有消费者通过细致谋划,双11把满减、经济接折接打签到红包、日报客服优惠券等优惠规则都用足,靠直“双11”确实有不少心动好价。再直折可当初“双11”一战成名是双11因为直接5折的无门槛优惠,为啥后来不再直接打折,经济接折接打非要把优惠搞得这么复杂?日报这背后,有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靠直繁琐的再直折优惠券规则就是要筛选出对价格敏感、愿意多花时间的消费者,和对价格不敏感、时间宝贵的消费者。这样一来,到处领券晒单的消费者帮商家完成了造势预热,而懒得费心思领券的消费者花了高价。 算盘打得响,尺度拿捏不好,就容易因规则复杂、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抵触。近几年平台推出的各种玩法,乍一看优惠多多,算一算套路满满。用户吐槽很形象:这些设计规则的人是欺负我们没有学过数学吗? 针对“双11”乱象,每逢大促,市场监管部门都要发布网络促销规范,可三令五申,收效不佳。今年又有媒体发现部分商家继续搞先涨价再降价的套路,有的商品一周反复调价4次,总价2000多元的商品,预售价格比促销前还贵了230元。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正向更多依靠国内循环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经过10多年培育,“双11”已成为具有一定风向标意义的消费节点。一到10月底、11月初,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想要不要等“双11”,商家也愿意用低价冲业绩。这种能撩动神经的期待就是“双11”的价值。不仅如此,“双11”还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其他行业通过与电商合作,提升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节点,依然存在阻碍消费的行为,这样的“双11”似乎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双11”要想继续嗨,就得认真改。眼下流量红利见顶,企业急需借大促的东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要担起这个重任,“双11”拼低价也要拼服务,冲销量不如冲口碑,可能需要用包含新鲜体验、物流、售后在内的整体性价比,再度打动消费者。 比如,从近几年中消协发布的“双11”舆情报告来看,消费者对物流、退换货等售后反映比较强烈。“双11”前夕,有的平台推出了全场包邮,还有的平台升级了运费险,退货运费全免。用几块钱的邮费或运费险撬动成百上千元的销售额,平台和商家是划算的。还有,消费者一直很头疼快递员不肯送货上门。从菜鸟提供的数据来看,一单补贴1元多钱就能有效激励快递员送货上门,换来消费者收货体验的大幅提升。如果这些服务能够减少消费者的犹豫,激励他们下单,“双11”也许能扛起展示消费信心的大旗。 “双11”曾经探索过中国互联网的峰值。事实证明,当时的峰值就是后来的常态,移动支付、网络交易、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在一次次极限承压中快速完善,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现在,“双11”能不能探索购物体验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峰值”,让中国成为全球网购最放心、最省心、最舒心的市场?这可能比便宜几十元钱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佘颖),原标题《“双11”能否继续打动消费者》 监制/刘志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第一上海:维持上海复旦买入评级 目标价50港元
- 抖音团购突袭美团
- 全球猴痘确诊病例破50000 美国占了一半以上
- 郑商所:关于2022年中秋节期间夜盘交易时间提示的通知
- 雅万高铁:让中印尼“友谊之花”再添芬芳
- 民政部公布2022年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 太阳城集团创办人周焯华案延期至9月19日开庭审理
- 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上半年业绩PK:江苏银行资产规模赶超上海银行,盈利能力赶超北京银行
- 普京抵达亚美尼亚 参加集安组织峰会
- 全球猴痘确诊病例破50000 美国占了一半以上
- 步欧元后尘?凯投宏观:英国经济恐陷衰退 明年英镑与美元或近平价
- 库存压力大,杭州富阳调整限购政策,集体购房还有额外优惠
- 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启动 LNG保供能力将增加2.5倍
- 招银国际:维持先声药业买入评级 目标价12.16港元
- 俄驻美使馆:对俄石油设价格上限将破坏世界能源市场稳定 消费者将承担后果
- 北证50来了!北交所两融业务也有新动向!
- 奥特莱斯看上了跨境电商 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 特色原料药企环保巡查:新华制药屡次违反排污许可条例存多起环保处罚 天药股份收30万元罚单
- 网传“成都快递除了顺丰都停了”? 官方:纯属捏造
- 祥龙物流:重大保障任务背后的“有力支撑”
- 搜索
-